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歡迎 EFTHA 加入國際醫療合作


國際間政府發展援助可追溯自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提出以120億美元協助第二次大戰後歐洲重建復原,此即為著名的「馬歇爾計畫」,亦為國際援助的濫觴。政府發展援助經過半世紀的發展, 隨著國際政治局勢變化及全球經濟發展,援助項目已由原先較偏重經濟發展的層面,逐漸轉型為涵蓋政治、經濟、醫療及社會等全面性的援助範疇,「國際援助」的 概念也漸轉型為「國際合作」。

在國際衛生醫療援助方面,主要啟始於1946年的「美國關懷協會」(CARE U.S.A.),並配合「聯合國組織」(UN Agencies)、「世界衛生組織」 (WHO)及「國際紅十字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等共同展開國際衛生醫療合作計畫,並針對瘧疾、肺結核、性病等防治及改善婦幼健康、營養和環境衛生而努力。隨著地球村概念的形成及永續發展理念 的注重,近年來,國際衛生醫療合作逐漸成為全球化所關注的重要議題,國際間許多雙邊或多邊的援助機構,亦將醫療列為對開發中國家的主要的援助項目之一,期 望低度開發國家的衛生與健康能永續發展。

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開發總署(UNDP)也逐年在全球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人類發展指數,該指數以預期壽命、受教育水準及經濟發展水準,做為人 類發展的評價準則。《2005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在非洲尚比亞如果沒有國際醫療援助的投入,用於醫療的開支將從每人平均8美元降至3美元,此將對 愛茲病防治及其他公共衛生疾病防治帶來嚴重的威脅。而在剛出爐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中也指出,全球高達11億人沒有安全潔淨飲用水,有26億人缺 乏適當的衛生設施,每年約有180萬兒童死於腹瀉,平均每15秒會有一名兒童因不清潔飲水及衛生設施而死亡。不清潔飲水造成的死亡人數遠超過愛滋病和瘧 疾,聯合國於是要求各援助國應以改善衛生環境及健全醫療體制作為未來對開發中國家援助的首要目標。

為使國際間的援助資源更有效的運用,聯合國在2000年制定了千禧年發展8大目標,其中直接或間接與衛生醫療相關的目標包括:

◆降低嬰幼兒死亡率:期望在2015年之前,未滿五歲的嬰幼兒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每年有近半數的幼童 在未滿五歲前即夭折,其主要是因為衛生體系不完善、戰爭衝突以及肺炎、痢疾、瘧疾、麻疹、愛滋病等所導致。聯合國呼籲,只要採取簡單且花費不多的防治方法 就能有效降低兒童死亡率,諸如攝取充足的營養、完善的母職教育、廣泛的防疫措施、立即的藥物治療等。

◆改善孕產婦健康:在2015年之前,讓孕、產婦的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目前每年有近50萬的婦女於懷孕或是生產期間不幸死亡,另有 近1000萬的婦女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生育保健,而造成終身的疾病或傷害。舉例而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每16位產婦就有1位死於生產時,而已開發 國家每3800位才有1位產婦死於生產過程。因此要有效降低產婦死亡率,關鍵在於為孕、產婦提供完善的家庭計畫服務、醫療照護以及危急時刻的生產照護設 備。

◆防止HIV/AIDS、瘧疾與其他疾病的蔓延:在2015年之前,阻止並減少愛滋病、瘧疾及其他主要疾病的發生與漫延。愛滋病是撒 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未成年人死亡的主因,同時也是全世界第四大死因。截至2004年為止,估計有3千9百萬人感染愛滋病。愛滋病的肆虐除了帶來大量的 死亡人口外,更嚴重阻礙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此外,開發中國家也受到瘧疾與肺結核的侵襲,每年造成近百萬人的死亡,但事實上,上述的三種疾病可以透過教育、 防治、醫療以及照護來有效克服。

◆確保環境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在2015年之前,讓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降低到一半。發展中國家使用安全飲用水的人口比例由 1990年的71%上昇至2002年的79%,其中又以南亞地區的進展最為顯著。然而截至2002年為止,仍有超過11億人口的飲用水未受到安全保障,尤 其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為甚,有近42%的人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可用。因此改善飲用水與基本衛生設施是開發中國家最迫切的需要,其關鍵做法在於增加衛 生服務的投資。

「千禧年發展目標」係一個長期推動的過程,特別是與醫療衛生有關的議題,需國際社會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並有效管理與應用,才能達到2015年所設定之目標。

近年來,不論是政府部門、國際救援組織或人道救援團體為因應天災、戰亂或針對開發中國家長期面臨的貧病現象,所發起的醫療救援行動正風起雲湧。從聞 名國際的無疆界醫生組織、美慈組織、國際關懷組織、國際奧比斯到國內如外交部、衛生署、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私立醫療院所協會、TaiwanIHA、中華 救助總會、台灣紅十字會、羅惠夫基金會、慈濟、路竹會及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等等,均積極投入國際醫療援助及公共衛生改善的行列,足見國際醫 療援助非僅是基於人道普世價值的義行,更是當前國際援外趨勢的主流。

回顧台灣的醫療援外史,始於1962年首次派遣6名軍醫赴利比亞協助該國改進醫療及軍醫組織,目前仍於布吉納法索、聖多美普林西比及馬拉威等國均派 有常駐醫療團。四十多年來,台灣在非洲地區默默協助友邦改善醫療及公共衛生條件,嘉惠無數當地貧病百姓,已深獲國際社會及友好邦交國家的肯定與支持。

國合會是台灣專責的援外機構,並配合我外交政策推動國際合作業務,在國際醫療援助方面,國合會也是秉持著千禧年發展目標擬定一套完整的醫療援外策略 與方法,包含派遣常駐醫療團或衛生醫療顧問執行醫療服務計畫、推動高機動性之「行動醫療團」執行巡迴診療與臨床教學訓練、結合國內專業醫療院所或國際組織 建立策略聯盟、培訓受援國的衛生醫護人員提高專業能力、捐贈必要之醫療藥品、儀器與衛材以達功能提昇目的、及與國內外非政府組織或醫療專業機構合作提供即 時之人道救援等。

台灣由於國際地位特殊致國際空間受到嚴重壓迫,雖然台灣的醫療技術與專業遠在國際水準之上,推動國際醫療援助也有四十餘年之經驗,然仍被拒於國際衛 生組織之門外。國合會今後仍將持續扮演輸出台灣醫療經驗之最佳平台,結合國內外非政府組織與醫療機構之專業、資源及國際網絡,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援助業務, 擴展國際醫療產業、發掘醫療商機,並藉由國際醫療合作蒐集當地疾病情資,建立疾病系統資料庫,鼓勵國內專業醫護人員參與國際醫療服務,培養醫療援外專才。 未來亦將配合我國積極爭取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政策,大幅提升醫療援助比重,讓世界上有醫療需求的地方就有台灣的人道醫療援助。未來我們要向國際社會彰顯的 不僅是台灣人民的愛心與善行,也要讓國際社會認知到台灣長久以來對國際社會的醫療援助貢獻;更要讓國際社會瞭解,今日的台灣是世界衛生組織體系不可或缺的 一員。


◆隨著地球村概念的形成,近年來,國際衛生醫療合作逐漸成為全球化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糧食不足與缺乏營養,也是造成兒童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每年有近半數的幼童在未滿5歲前即夭折。


◆降低落後地區的產婦死亡率, 關鍵在於為孕、產婦提供完善的家庭計畫服務與健全的醫療照護。


◆國際醫療援助不僅是基於人道普世價值的義行,更是當前國際援外趨勢的主流。

Taiwan Cares Your Healt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