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推薦文章: 我讀歐巴尼/林衡哲

我的私房書

我讀歐巴尼

文/林衡哲

在 我一生的讀書經驗中,我的私房書似乎不斷地在改變中。在小學時代,我最愛的讀物是《學友》與《東方少年》這二本雜誌。到了初中時代,傳記文學變成了我的文 學初戀情人,例如居禮夫人傳、林肯傳、華盛頓傳、富蘭克林傳、畢斯麥傳等都是在初中時代看的,同時也看了不少梁啟超、胡適和林語堂的作品,莎士比亞的羅密 歐與茱麗葉中譯本是引領我進入西洋文學的第一本書。

高 中在建中時,頗受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約翰.克利斯多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以及朱生豪翻譯的莎翁劇本 的影響。因為對文學的興趣,而保送東海外文系。後因看了協志叢書《史懷哲傳》,而「棄文從醫」,考取台大醫學院。在台大時代,我頗受史懷哲「尊重生命」的 精神以及羅素的「懷疑精神」底影響,培養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上卡薩爾斯的「理想主義」和反抗獨裁者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我的一生,另外愛因斯坦以知識份 子的良知,去反抗龐大的極權專政,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對我也頗有影響。因此基於「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創見第一流的國度」的信念,我在1967 年催生了「新潮文庫」,並譯出了《羅素回憶集》及《羅素傳》,同時也請林宜勝先生譯出《白鳥之歌:卡薩爾斯自述傳》、張聖輝譯出菲利蒲.法蘭克所寫的《愛 因斯坦傳》,並由曹永洋先生編出一系列的「史懷哲叢書」,讓羅素、史懷哲、愛因斯坦和卡薩爾斯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開花結果。

1968 年出國之後,我由台灣文化的文盲變成台灣文化的奉獻者,因為我到美國之後,我才讀到真正的台灣歷史以及認識多采多姿的台灣文化,其中吳濁流的《無花果》、 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柯喬治的《被出賣的台灣》以及黃煌雄的《蔣渭水傳》和李南衡的《賴和全集》對我都有深遠的影響,因此1983年我在美國創刊「台 灣文庫」時,馬上推出《無花果》與《自由的滋味》等,希望這些書能讓台灣人覺醒認同自己的國家與土地,在美國出版的42部「台灣文庫」建立了台灣傳記文學 的新傳統,1998年我終於落葉歸根,返台後成立了望春風出版社,繼續出版傳記名著及台灣文化名著,同時也在去年推出了「望春風世界文學名著」,其中最感 動我的一本書是:《卡羅.歐巴尼醫師傳奇》。

我第一次聽到歐巴尼醫師是在2003 年4月,那時我正擔任衛生署顧問,為台灣加入WHO而努力,同事蘇金鳳女士提供我不少有關歐巴尼為SARS而「燃燒自己、照亮全世界」的英勇事蹟,不久在 《自由時報》上看到一篇有關歐巴尼的報導,於是我整理出一篇紀念歐巴尼的文章五千字,發表在《新台灣》雜誌上。不久我去日內瓦參加第五十六屆WHO大會 時,本來想大會結束後親自坐火車去拜訪歐巴尼夫人茱莉安妮,為歐巴尼寫出一本書,想不到義大利台商會會長莊振澤及衛生署派駐日內瓦代表張武修,已經邀請歐 巴尼夫人及16歲的大兒子來參加我國在紅十字會總部主辦的「SARS國際學術研討會」,張武修臨時要我介紹歐巴尼夫人,這是我這次瑞士之行最大的光榮與收 穫,歐巴尼夫人是一位非常單純而誠樸的人,她顯得很堅強,認為她丈夫的犧牲是有價值的,他求仁得仁無怨無悔。歐巴尼16歲的大兒子已經是一位小大人,他說 他將追隨他爸爸的理想,將來也要作醫師,繼續服務人群。

能 夠出版《歐巴尼醫師傳奇》,是我一生出版事業的高潮,作者貝美穗是義大利名記者兼名作家,漢譯者古桂英,譯筆流暢,在信、雅、達三方面均達完美之境。此書 透過作者親自訪問歐巴尼的母親、家人、心靈知己及朋友、同事們,把他多采多姿的一生及內心世界娓娓道來,確實是一部動人的文學傳記,這是我在大學時代看 《史懷哲自傳》之後,令人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感人的一部醫師傳記。如果史懷哲「尊重生命」的精神和歐巴尼「視病如親」的精神,能在台灣的醫界與社會發揚光 大,相信一個充滿愛心的現代化社會便會慢慢地在台灣形成。如果每一個醫生都看過此書,也許「邱小妹事件」就不會在台灣發生,歐巴尼醫師的存在,不僅是義大 利的榮耀,也是全球醫界的榮耀,我的很多朋友包括陳永興院長、賴其萬教授、廖運範醫師等人都看了此書,而流下了感動之淚;我的眼睛雖然沒有流淚,但在我內 心的深處,我也感動得在內心流淚。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為此書作序時說:「卡羅.歐巴尼醫生,一生以致力於救護他人生命為使命,然而無常的命運,殘酷弄人,竟在他盡力挽救他人性命於SARS病患時,讓病毒奪走了生命,他站在最前線對抗病毒,我們要以英雄的形象紀念他,因為他的確是名符其實的真英雄。」

我深信《歐巴尼醫師傳奇》是一部永恆價值的書,值得每一位讀者的一再閱讀與珍藏。(2005年12月10日於台北關渡)

林衡哲 小檔案

1967年畢業於本校醫學系。大學期間為了賺取學費,以筆名「林衡哲」譯介外國文史哲叢書,其主編之「新潮文庫」(志文出版社),曾激勵了無數的年輕學子,影響極為深遠。

1968年赴美,在醫師本業之外,仍不忘情文化事業,1983年創辦「台灣文庫」,先後出版近40本傳記及文化叢書。1997年回台,在花蓮門諾醫院擔任小兒科主任,不改「文化醫師」本色,成立「望春風」出版社,繼續為發揚台灣文化而努力,曾任台南市文化局局長。


Source: http://www.alum.ntu.edu.tw/read.php?num=43&sn=913

沒有留言: